化学型水质污染是指由化学物质进入水体导致的水质恶化现象,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改变水的化学组成或性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壮造成危害。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界定,具体可分为下面内容五类:
一、污染物质分类
-
无机污染物质
包括酸、碱及无机盐类,主要来源于矿山排水(如硫化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和工业废水(如酸洗、造纸废水)。这类污染物会改变水体pH值,抑制微生物自净能力,腐蚀船舶及建筑物,并破坏渔业资源。 -
无机有毒物质
以重金属(汞、镉、铅、砷等)为代表,具有生物累积性和长期毒性。例如汞污染可引发水俣病,镉污染导致骨痛病。这些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体神经体系和器官功能。 -
有机有毒物质
包括农药(如DDT、有机磷)、多环芳烃(PAHs)、*(PCBs)等人工合成有机物。其化学性质稳定,难以被生物降解,如有机氯农药可在环境中存留数十年,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引发癌症、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
需氧污染物质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时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引发鱼类死亡和厌氧菌繁殖,产生*等恶臭气体。这类污染常见于生活污水和食品加工废水。 -
植物营养物与油类污染
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排放会引发藻类疯长(富营养化),形成”水华”或”赤潮”。油类污染则主要来自石油泄漏,覆盖水面阻碍氧气交换,导致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二、污染来源与特点
- 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占4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流失)、生活污水及石油运输事故。
- 显著特征:具有潜伏期长(如重金属累积效应)、治理难度大(尤其溶解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放大危害[]。
三、典型危害案例
- 日本水俣病:汞污染导致神经体系损伤
- 太湖蓝藻暴发:氮磷过量引发饮用水危机
-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石油污染摧毁海洋生态体系
研究表明,我国主要河流中约30%的断面存在化学型污染,其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超标难题尤为突出[]。治理需结合源头控制(如清洁生产)、末端处理(如高质量氧化技术)和生态修复(如人工湿地)等综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