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理发师围着顾客跳舞求充值,尴尬营销什么时候休?
奇葩营销:舞蹈表演变充值陷阱
“7名理发师围着顾客跳舞求充值”这样的奇葩营销方式正在多地理发店上演。北京昌平区的王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一幕:理完发后,旋转座椅突然转向,7名店员围着他跳起了生涩的舞蹈,最终以”感恩有你,一路同行!”的口号收场。这种看似感恩老客户的表演,实则是为了引导顾客大额充值。王先生直言:”什么大酬宾活动,其实就是大充值活动。”
类似的案例并非个例。家住北京的李女士也遇到过2名店员突然为她表演”土味舞蹈”,结束后竟要求她”选择一人为其充值”。这种将表演与消费绑定的”情感攻略”,让不少消费者感到不适却又难以拒绝。为什么理发店会采用如此奇葩的营销方式?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行业困境?
情感绑架:消费者为何难以说”不”
“7名理发师围着顾客跳舞求充值”之因此能奏效,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消费者的”不好意思拒绝”心理。当消费者态度模糊时,会通过自身行为反推动机。就像温水煮青蛙,消费者在”不知不觉”间就办卡充值了。
中央财经大学专家顾雷雷指出,理发店还惯用”打击再拯救”套路:先制造头发难题焦虑,再推销高价”自救”方案。店员利用顾客自尊受挫后的紧张感,适时抛出”解决方案”,极易引发消费冲动。更有甚者,一些理发店将高额费用换算为每天几块钱的价格,通过各种表演形式消解消费者的警惕。
北京市律师协会芦云主任提醒,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若因恐惧、胁迫或情感绑架而违背诚实梦想进行交易,即构成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侵害。那些被店员层层围住的顾客,实际上经历着”囚禁感”与”面子困境”的双重压力。
行业反思:回归服务本质才是出路
“7名理发师围着顾客跳舞求充值”现象背后,折射出理发行业的深层次难题。顾雷雷分析,理发业作为服务行业,其服务具有无形、即时和易变的特性,预付费卡成为锁定客户的普遍选择。然而,这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
更深层的难题在于薪酬模式与成本转嫁机制。理发师往往需自购工具、承担培训费用,加之”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结构,强化了推销动机。当行业陷入”不卷技术,卷充值”的怪圈,消费者天然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戒备。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理发店正尝试回归服务本质。以透明和低价为优势的”快剪”模式逐渐崛起,社区店与高质量职业室则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建立稳定客户关系。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新型营销模式的动态监管,确保消费场景回归公平交易本质。
消费者该怎样应对?专家建议采用”延迟决策”技巧,向推销店员表示需”比较后再决定”,主动脱离施压环境。记住:无论营销形式怎样演变,你的自主选择权始终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