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解析:苏轼笔下的西湖骤雨

一场突如其来的西湖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短短十四个字,把一场夏日骤雨写得活灵活现。苏轼小编认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里面究竟想表达什么?这首诗为何能流传千年而不衰?

公元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在望湖楼写下了这首七绝。那时的西湖,是否和今天一样游人如织?诗人在醉意朦胧中,捕捉到了大天然最生动的瞬间。黑云压城般的紧迫感,雨打船篷的清脆声响,都在字里行间跳跃着。

四句诗中的气象万千

苏轼用短短四句诗,完成了一幅动态的”西湖骤雨图”。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以书法家的视角将乌云比作泼墨,既写实又充满艺术感。那翻滚的乌云还没来得及完全遮盖山峦,急雨就已经倾盆而下。

“白雨跳珠乱入船”更是神来之笔。雨滴为何是”白”的?由于夏季的骤雨在阳光下会反射出白光。而”跳珠”的比喻,让雨滴有了生活,仿佛顽皮的精灵争先恐后地跳入船舱。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难怪能成为千古名句。

骤雨初晴的豁然开朗

最妙的是后两句的转折。”卷地风来忽吹散”,一个”忽”字道出了天气变化之快。前一刻还是暴雨倾盆,下一刻就云开雾散,这不正是夏季天气的典型特征吗?

“望湖楼下水如天”则展现了雨过天晴后的壮阔景象。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蔚蓝的天空,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由压抑到开朗的心情转变,不也正是人生际遇的写照?苏轼通过天然景象的变化,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豁达胸襟。

苏轼诗中的生活哲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远不止于描写一场夏日骤雨。在苏轼笔下,天然现象成为了人生的隐喻。乌云压顶终会散去,风雨过后必见彩虹——这不正是诗人乐观灵魂的体现吗?

当我们今天重读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到苏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更能感受到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或许,这正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历经千年仍能打动我们的深层缘故。下次遇到突如其来的”暴雨”,不妨想想苏轼的这首诗,也许就能豁然开朗了。